写作四十年,凭借诗集《奇迹》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之后,韩东的写作、生活与之前并无二致。他以其惯有的节奏写作,分享获奖作品,谈论诗歌及诗歌周边,推出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“青春课堂:韩东的诗歌课”视频。这些声音汇集一起,逐渐构筑起一代写作者对世界、生活和文学的探索。
日前,韩东携获奖诗集《奇迹》来到锦创书城,与《青春》主编李樯、诗人叙灵等展开漫谈与分享。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主持,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。
作为本届鲁奖中的老作家新面孔,韩东写作已有四十年,《奇迹》收录了其近几年创作的120余首诗歌新作。这些作品既是其对以往探索诗与真理之关系的延续,又在诗歌写作中呈现出新的变化,并在以往平淡冲和的基础上,更加凸显了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。
韩东坦言,自己写诗已有很多年,年轻的时候主要解决的是形式问题、方式问题、技术问题,即怎么写的问题。《奇迹》这本诗集略有不同,它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鸣,原因不是在技术层面,而是因为诗集里写了很多人性上的东西,包括生与死这些最基本情感的色彩都有体现。比如《奇迹》分了好几个部分,写动物和人,写亲人,写死亡。
诗集封底就印有一首诗《我们不能不爱母亲》,“我们不能不爱母亲,特别是她死了以后。衰老和麻烦也结束了,你只需擦拭镜框上的玻璃。”“把那张脆薄的照片点燃,制造一点烟火。我们以为我们大家可以爱一个活着的母亲,其实是她活着时爱过我们。”
另外有一首诗,写到心爱的狗,也写到妈妈,“我守候的人已经故去了/跟随我的狗也换了好几条”“在那空空如也的土地上妈妈回来了/推着她的自行车/我听见了铃铛声/接着天就完全黑了。”
除此之外,《母亲的房子》《月光之盛》等诗作,都与韩东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。在韩东看来,这些特别日常的东西,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到,但是又属于每个人比较隐蔽的一些经验。“在这样一些方面,诗歌和大家有了共鸣。”比如,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就从《月光之盛》这首诗“高高的河堤”“结了冰的河水”等意象,想到自己一家在苏北的生活场景。
作家苏童曾经说过,韩东在他的诗歌和小说里,修辞的手段是被简化的,甚至有些是完全放弃的,他的武器变得很弱小,面对世界如此表达,他不依靠任何重武器,而是纤弱的针刺的感觉。
比如,很多人会认为诗就是抒情的,必须搭配华丽的辞藻和情绪的宣泄,而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认为诗歌要反抒情,只要诗里有情绪就不是好诗。
在韩东看来,诗是有情感的,但不是宣泄的情感,而是一种感情的抑制,有时抑制中产生一点点爆发,才会更有力量。“诗歌作为一种艺术,是对情感的一种处理和安置。比如,我们读到一首诗,如果觉得心胸更加宽阔,那么诗歌就发挥了安置情绪的作用。这和抬头看星空或者去艺术馆欣赏艺术品是一个道理,我们的情绪在某个扩展的空间里被安置下来。”
同样,很多人认为,诗歌语言要华丽雕琢。“语言凝练没问题,但一味追求凝练,意义就不大。”韩东表示,诗歌是在一个语言的空间里,各种各样的因素在起作用。“少就是多。三五句之内,能够爆发出很大的能量,这和用词的密集程度没关系。”正如70后作家叙灵所说,“韩东提出把语言恢复到本体论,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,就是要回到语言现场。这是当代汉语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,对我们70后的写作启发很大。”
李樯也是70后作家当中受韩东影响较深的一位。在南京,包括曹寇、朱庆和、赵志明、李黎等一批作家,真正追溯起来,都能在其创作源头看到韩东的影子。作为文学期刊的主编,同时又是一名写作者,李樯在活动现场从获奖书的同题诗《奇迹》谈起,对韩东的写作进行了专业解读。
“门被一阵风吹开/或者被一只手推开/只有阳光的时候/那门即使没锁也不会自动打开……”李樯认为,韩东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两个维度的奇迹,一个是诗歌的日常性带给诗人的奇迹,一个是诗歌文本带出的作为诗人韩东的“智慧”奇迹。“韩东的语言一贯朴素、低调、平实,单看一两句,毫无惊奇,可是总的来看,却是如此的密实,充满了光,充满了力量,充满了感人的暖意和省悟般的开示。”
多年来,虽然不坐班,但他会有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,比工作的人还要准时。他坚持每天带着一个饭盒到工作室,进行一天的写作;写作一定要把桌子弄得干干净净,不能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。
对1961年出生的韩东而言,其亲和力也值得一提。2000年左右,韩东在湖南《芙蓉》杂志主持相关栏目,推出“重塑70后”系列,产生了广泛影响。很多后来在文坛博得大名的作家正是在这个系列中崭露头角的。据曹寇介绍,经常会有路过南京的诗人、作家,希望他能带他们和韩东见一见。这种朴素的文艺情感,让韩东俨然成为南京的一个“风景名胜”。
40年的写作是一个线年后获得鲁迅文学奖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。韩东正是这些话题的制造者。对写作者而言,除了具备相应的文学常识、写作技巧,更要求其具备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养分,将思想火花呈现出来的能力。
2021年,韩东从《青春》编辑岗位退休后,一边主持诗歌栏目,继续发掘优秀诗歌作品和诗人,另一方面,他也在将自己40年的写作经验进行输出,成为首位受邀入驻“青春课堂”的导师。
“青春课堂”是《青春》杂志组织的一项面向高校学生的写作人才教育培训活动,从线上公开招募,到线下正式授课,以一种公益化的形式为青年写作者提供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。杂志社面向南京本地高校学子发出召集令,通过投递习作的方式来进行报名,并由导师亲自筛选,来自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等本地高校的四位同学,成为韩东的“开山弟子”,其中还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。在线节现场教学课上,韩东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,围绕清空、定位、沉淀、突破等关键词进行讲授,并对学员的诗作进行具体指导。
好的经验需要分享出去,好的传统需要传承下去。这一些内容实现了从公益化向产品化、网络化的转化,均被拍摄和重新剪辑,由南京音像出版社出品,以“韩东的诗歌课”视频形式上线,以此惠及更多文学爱好者。
“诗歌是语言的装置”“诗的最后一句很重要”“写诗的诀窍:注意力”……韩东通过这一些细小而具体的线后写作者的对话通道,再次书写两代写作者的文学佳线、本文为南京日报、金陵晚报、南报网原创作品。